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法律

午餐前畅饮25份特浓咖啡,顶尖策展人不为人知的策展之道有哪些?_全球快看点

会计 来源:搜狐文化      时间:2023-05-11 17:23:43

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在他的经典之作《我的策展之道》提到: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消息,那对于这种信息的挑选、排列和展示的行为就可以说是一次对于自己的微小的策展;日常参与艺术展、品牌展览、互动游戏等都是策展思维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展现。

作者: [瑞士]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译者: 尹晟 / 任西娜

《我的策展之道》是小汉斯对自己多年策展经验的非凡汇编,包括启发他的艺术家、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创新、他个人的策展实践和对未来策展的展望。同时,跨越了时间、国界、文化和学科的界限,重新定义了“策展”一词,在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时代,让策展思维成为打开未知、看待未来的新方式。


(资料图片)

《我的策展之道》是小汉斯唯一一本从个人的视角出发,回顾了自己完整的艺术历程的一本书,其中包括关于策展很多个人的观点。活跃在当代艺术领域内的成果最丰厚、影响力最大的策展人之一的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是如何策划出具有影响力的展览?湛庐文化《我的策展之道》解读会邀请此书的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的尹晟老师为大家进行解密。

永不疲倦、永不停歇的对话者和记录者

意大利国立二十一世纪博物馆艺术总监,同时又是当代艺术评论家,国际策展人的侯瀚如,曾经就和小汉斯合作过,所以他在对此书的推荐语上回顾了一些他跟小汉斯疯狂工作时的那个印象。

他说:和小汉斯一起,我们经历过无数美妙的“策展时刻”,午餐还没有开始就畅饮25份特浓咖啡;一周之内,马不停蹄,不眠不休,穿梭于25个城市之间,探访成百个艺术家的工作室;同时,涂画500页装置草图又扔掉,然后才找到最终方案;在火车上熬夜一晚,讨论和编辑成千页传真和电邮,最后形成一本450页的书;与艺术家们在展览场地做饭聚餐,直到展览开幕。之后,随着展览所到之处的本地艺术家滚雪球式的参与,展览形态不断改变,无休无止……

此书的译者尹晟认为策展人分为理论派和实践派,而小汉斯不属于纯粹的理论派,并且强调体验。在策展过程中连续72 个小时不断的拆、不断的组装、不断的去搭建,不断的再把它给毁掉;小汉斯的大脑里面有两个小人时刻在思维的碰撞、激辩,强烈思辨与实践之下走向整个展览的最终流向。正如小汉斯喜欢说的词“紧急”,他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通过与艺术家直接对话和合作,梳理当代艺术的脉络并且呈现给观众。

小汉斯在书中所说自己工作方式中重要的一点还包括协调能力,这也是策展人的第一个必备的素质。一定要有很强的包容性,它能够在各种因素考虑里面找到一个连接的缝隙。通过不断的提问、提出新的问题、达到创造性的目的,这些想法反而成为了他今后工作的一个灵感的蓄水池。

艺术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再次融合的过程

小汉斯主张“世界性”和“总体艺术”,他不断创造策展的新范式。艺术绝非是展厅墙上画作、展览上出现的东西,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尤其当代艺术的发展之后,展览所处的场地、空间等也是展览和艺术本身,甚至于置身于空间中的时间、声音、感受,所有的一切可能都是这个艺术的内容本身。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是当代艺术领域很有影响力的展览推手,也是国际上活跃的连接各个领域的跨界对话者和实践者。

小汉斯此前的专业是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看似相差甚远的的专业方向,这也是后来他成为策展领域跨学科的基础和桥梁。小汉斯在书中提到和经济学大师交流,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去关照现当代艺术的一种内在逻辑,也为他往后的跨学科的研究以及跨学科的策展打下非常深厚的基础。

所谓“跨学科”,就是将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涵盖在这里面,策展就是连接不同的要素,打通艺术界限,是创造新的游戏规则,变不可能为可能。小汉斯就是一个不停的去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人。书中所介绍的人物包括加基列夫、赛曼、克鲁西等大概有 1/ 3 的人都是充分体现出整体艺术这种艺术气质的,同时,跨学科的大概有这么至少有 6- 8 位。其中有位策展大师提到 “我必须暂且停下,容忍其处于模糊的有序状态。嗯,这种有序很少,比先前的无序更有效。”

小汉斯打破这种严谨的一种分类,人文跟科学、自然科学跟人文科学之间,整个艺术或者是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总到分,现在又试图去打破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壁垒,然后再次融合的一个过程,跨界和跨学科可以说是小汉斯贯穿这本书始终的一个观点。

看展就像播种,收获不一定在今天

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展览和展览策划本身已构成当代艺术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这一系统链接环节的作用与影响已获得广泛的共识。

小汉斯从专业的艺术和普通的大众读者之间搭起了一个桥梁,让普通的读者也能够去理解艺术,也能够学会怎样去观看那个展览和艺术。完全不用觉得当代艺术是不可亲近的。

在慢慢贴近现、当代艺术过程中,大众在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找到一个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如果将现代艺术跟古典艺术相比的话,其实前者跟我们更加的契合,因为它的根基是我们的现代性,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哲学命题。比如说米开朗基罗、拉菲尔等,当我们与1750 年之前的那些大师们对话,思维是被限制住的,大多数解读都是不容置疑的。对于大师的流派、风格等信息大多情况下不是你个人的一个感悟。

但是对于现当代艺术,时间距离我们比较近,个人风格非常的明显,在模糊与强力的个人风格之间,更利于观展人和普通读者去切入个人角度。不用在意能否找到正确答案,能够折射进生活中的一个侧面,这个其实就是策展或者观展带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收获。

每当从展览厅出来之后,自己的确会有一些自己的感悟,整个展览的布置、温度、氛围、音乐等要素构成的整体会传递出日常生活中所不能够感受到的东西,这些要素会极大的调动起感官,当代艺术就是能让大众自由的发挥、解读的艺术。

当然也不要害怕自己现在还看不懂这个展览,或许在某个时间就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触迸发出来,小汉斯在这本书里面写的:我认为展览就是播种,就是今天来参观我们这些展览的观众和读者,未必在今天就能够有一个什么确切的收获。但是这个展览,就在他们每个人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可能 10 年后、 20 年后、 50 年后这个种子会发芽,那它的影响才能够显示出来。

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时代,拒绝制造泡沫

现在是一个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时代,尤其是在这个现代的这种数字时代。小汉斯在书中提到: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消息,那对于这种信息的挑选、排列和展示的行为就可以说是一次对于自己的微小的策展;日常参与艺术展、品牌展览、互动游戏等都是策展思维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展现。与此同时,小汉斯却是要做减法,不做社交媒体上有洗脑性质的挑选,需要能够自我的发现和挑选。他把策展热也称为制造的泡沫,需要有所节制。

小汉斯对于人人都是策展人的说法是持一种警惕态度,他警惕的是一种关于策展热这样的泡沫,他觉得我们的信息已经太多了,我们或许更需要的是在这一个非常繁杂的信息里面进行挑选的过程。对于内容的生产者,或者想利用策展思维去做事情的人来说,这个启示利用策展思维去生产一些真正值得去传播,或者值得去奉献给大家的内容。

很多时候大家在排布、策划或者装置,其实只不过是映射出了其他的一些信息的无序或者有序之间意见,观者需要有自己判断力,要有一种避免同质化的倾向,就是我们所谓的和而不同非同质化的和谐。

编辑:Kea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