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 来源:闽南网 时间:2023-06-05 19:25:27
夏日炎炎,夜间成为消费的“黄金时段”,漳州美食夜市的人气始终居高不下。行走其中,各式各样的美食俘获食客的味蕾,阵阵热气氤氲下,是漳州最纯粹的“烟火气”。
前段时间,淄博烧烤火爆出圈,让更多人将目光瞄向了特色小城。今年“五一”假期,漳州市区的人流相比往年,迎来了井喷。其中,“逛吃逛吃”的旅游模式在漳州迅速落地。“漳州小吃”“漳州夜市”等关键词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
近日,记者走进漳州美食夜市,感受舌尖上的漳州,探寻夜市火爆的背后。
【资料图】
体验“多重身份”
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走出写字楼,杨德贤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夜市,投入新一轮的准备当中。除了上班族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漳州市芗城区笃学路夜市的一位摊主。
“淡季上班的时间比较宽松,我和朋友就想着利用空闲时间‘折腾’点别的事,增加一些收入。”杨德贤今年26岁,从事通信行业的他,在去年一次偶然中与朋友到夜市逛街,萌生了摆摊的想法。
“相比租一个店面,摆摊投入的成本比较低,门槛也相对低一些。”杨德贤说,找好地点,他和朋友针对夜市周边的客群作了分析。笃学路夜市周边辐射4个学校,主要客流来自周边的学生、工作者,选品要与目前已有的摊位作出差别。借助互联网,他们查到了那段时间“辣卤牛蛙”这一品类在年轻学生中很受欢迎,并搜索到了做法。从产生想法到作出决定,他们只花了一周时间。
2022年8月,杨德贤成为笃学路夜市第一个经营“辣卤牛蛙”品类的摊主。
“一开始,很多人看到这种新品类,会抱着尝试的心态来购买,慢慢地,就经营起来了。”回想起第一天经营,杨德贤仍记忆深刻。因为没有经验,第一天做出来的20公斤牛蛙口味并没有达到预期,最后大部分都由自己和朋友吃掉了。
随着经营时间增加,他听取客人的意见,不断改良口味,到了如今,他一天可以售卖40~50公斤牛蛙,还培养了一批稳定的老顾客,这让他干劲十足。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思维跳脱出传统的想法,在网络上学习的渠道很多,赚钱的方式也多了,有机会我还是想多尝试,体验不同的身份。”杨德贤说,在经营中,他也碰到诸多困难,比如一旦下雨,对生意的影响就显而易见,还有学校放寒暑假时,客流就显著减少。这些都需要根据情况进行提前预判,防止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好在,今年以来,经济复苏的势头明显,夜市的客流相较之前也有了增加,通过平台的传播推广,如今,除了周边师生,还增加了很多外地客源。杨德贤对“小摊经济”的发展势头很有信心。
目前,笃学路美食夜市一条街上共有90多个摊位,像杨德贤一样的“90后”“95后”有着“双重身份”的摊主越来越多,有的人白天跑外卖、送快递或者经营自己的网店,晚上摆摊。越来越多人探索与传统不同的工作模式,激发更多活力。
烟火气点燃消费力
虽然有很多新业态、新血液、新探索,但夜市可不是新兴产物。最早的夜市可以追溯到唐代中后期,是对夜间做买卖的市场的统称。在夜市上,可以售卖杂货、衣服、小吃食品等各种品类。唐朝诗人王建就曾用“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来描绘当时夜市的繁华。
时至今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尽管售卖商品的品类、方式几经变革,不变的是,夜市仍然是一个区域商贸经济活力的缩影。
最近,一条“漳州站前广场将增设美食广场”的消息吸引不少“饕客”的注意。
提起站前广场夜市,漳州人都不会陌生,这是全市规模最大、最为集中的夜市,共有经营服装、鞋类、饰品、玩具等摊位486个。
夜市原址在延安北路中心区,自1984年设立,承载着漳州人的记忆与情怀。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对城区交通的需求度增加,与夜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因为夜市挤占城区道路,卫生脏乱差、人车混杂交通拥堵、噪声困扰周边居民……
当夜市与城市管理产生冲突,该何去何从?
2020年,漳州市政府作出决定,将延安北路夜市搬迁至旧火车站站前广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解决了位置问题,另一个难题也摆在了夜市经营者的面前:站前夜市的经营品类以鞋服等日用品为主,随着电商的兴起,给夜市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加上疫情原因,夜市不可避免地面临客流减少、收入减少的问题。
如何聚引人流,恢复夜市活力?
“设立美食夜市,给站前广场夜市带来进一步的升级。”芗城区城管局局长刘永刚表示,根据市场需要,夜市的迭代正在发生。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吃”成为漳州的一个关键词,卤面、蚵仔煎、烧肉粽、面煎粿等风味小吃丰富多样。品类丰富的美食、实惠的价格让小吃成为漳州一大特色。将美食融入夜市,也是下一步要走的路。
“目前,站前广场的位置能够容纳60个美食摊位,划分美食区和就餐区,采用统一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在品类的选择上尽可能多地筛选不同种类的本地、外地小吃,给客人更多选择。”夜市管理站站长任承才告诉记者,美食广场将在6月上旬开放,与原有的小商品业态进行整合互补,打造“一站式”消费体验,以“吃”聚人,辐射带动夜市其他品类消费的提升。
提升夜市“格调”
“有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小摊摆脱了以前给人脏、乱、差的印象,对我们招引客人也有好处。”已近凌晨时分,漳州古城北入口人头攒动,摊主老陈经营着一个生蚝摊,他熟练地烤着生蚝,香气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在夜市入口,张贴着夜市经营要求,在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提出了统一的规范标准。
从以前的“流动摊点”,到如今有了固定位置,对经营者来说,带来更多的是安心。老陈告诉记者,以前在路面摆摊,很不方便,也不安全,经常更换地点,还得重新累积顾客。现在,因为报名古城夜市的固定摊位,他慢慢累积了一部分“熟客”,有时候每周过来“打卡”好几次,他的收入也稳定了不少。
目前,在漳州中心城区的延安南路(古城夜市)、笃学路、站前广场三个夜市,都采取统一管理、规范经营的模式。
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走进漳州古城夜市,统一的带有古城元素的餐车整洁明亮,经营者统一服装,佩戴一次性手套、口罩,确保食品的安全卫生。
“以前提起小摊,不少人就想起不卫生、地沟油,现在的小摊已经完全不同了。”吴阿伯住在古城,现在也会与爱人一起逛漳州古城夜市,尝尝不同的小吃。
而在笃学路夜市,管理员陈伟平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各个摊位的食品留样,确保食品安全问题溯源查找。
“为激发漳州城区经济活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夜间消费集聚区,芗城区针对本土特色,在全区设立9个疏导点、开放10个商超广场、规范229个早餐车位、引摊入市219家。”刘永刚说,“美食夜市的兴起,对区域周边各类经营商铺也起到了辐射与带动作用,是经济复苏的有力推手。下一步,漳州将继续推动夜市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让其成为一张城市名片。”(福建日报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刘钦赐 郑文典)
来源:福建日报
标签: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