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法律

世界新资讯:哪些古诗有民风民俗 1. 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

会计 来源:抄写作文网      时间:2023-06-08 14:31:03

抄写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哪些古诗有民风民俗1. 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来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写民风民俗古诗

谈《齐风》作者:于孔宝 来源:《诗经研究》(韩国)2004年第3•4辑 日期:2005-7-10 点击次数:62--------------------------------------------------------------------------------《诗经•国风》中的《齐风》是齐国的民歌。这些民歌是《鸡鸣》、《还》、《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甫田》、《卢令》、《敝笱》、《载驱》、《猗嗟》。一、《齐风》产生的社会环境姜太公吕尚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因在兴周灭商过程中立下显赫功勋,被列为首封。姜太公被封于东夷之地营丘,在击败了莱夷等部落的侵扰之后,建立了齐国。这位齐国的第一代君主,从建国之初,就注重发展经济,努力寻求富国强兵之策。史书对太公通权达变、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及其卓著成就多有记载。姜齐在建国之初,就注重发展经济,努力寻求富国强兵之策,开始走上富强之路,为以后齐国的繁荣与强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春秋时,齐桓公任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制定了“相地而衰征”的新农业税收政策,创立并实施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盐铁专*制度――官山海,制定了鼓励和支持对外经济贸易的各种优惠政策等等,使齐国成为列国之首富,奠定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取得春秋第一霸主地位的基础。战国时期的齐国统治者,为了争雄天下,继续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齐威王、齐宣王时代,齐国威行天下,呈现出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新景象。大纵横家苏秦曾这样描绘齐国都城临淄的繁华和齐国军事、经济实力之雄厚:“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勃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齐之强,天下莫能当。”(《史记•苏秦列传》)齐国的繁荣富强之情景跃然纸上。从政治条件看,在各诸侯国中,齐国的君主制是比较开明的。姜太公建国之初,为了尽快改变地薄人寡、经济落后的局面,便拟定和实行了“举贤而上功”的用人政策。齐桓公承继了太公的开明政治,为了争霸天下,他接受管仲的建议,广泛招揽贤士。据《管子•桓公问》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说:“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也;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亡者也。”管仲对齐桓公讲了这些圣明帝王的事迹,无非是要齐桓公仿而效之。所以,当齐桓公问“吾欲效而为之,其名云何”时,管仲回答说:“名曰啧室之议。”设置“啧室之议”这一机构,是为了便于“下听于人”、“广询天下”及“观人诽”,并号召、鼓励人们“非上之所过”,“以正事争于君前”。可见,“啧室之议”的主要作用是议论时政,为*及君主提供咨询服务。这实际上成为后来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以干世主”之滥觞。管仲为了真正发挥“啧室之议”的作用,建议齐桓公让大夫东郭牙主管该机构的有关事宜,并给与贤士优厚的物质待遇,以吸引天下贤能之士。《国语•齐语》记载:“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尽召天下之贤士。”对于学有特长的贤士,齐国统治者总是想方设法招纳之,并委以重任。齐桓公发现“饭牛于车下”的宁戚是个胸怀大志的贤人,连夜将他接到宫廷,“援之以为卿”。齐桓公路遇麦丘邑人,通过对话,觉得此人亦非等贤之辈,于是“扶而载之,自御而归,礼之于朝,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新序•杂事》)齐桓公还不顾践越天子之礼所带来的非议,“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以致“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矣”。(《说苑•尊贤》)至于他不顾君臣之礼,五次登门请贤士小臣稷出山的故事,更是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愿。齐桓公、管仲这些尊贤重士的事迹与措施,既是对太公开明政治路线的继承发展,又为以后齐国的历代君主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早在姜太公受封于齐之前,齐地人民就创造了颇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沂源猿人在山东地区繁衍生息。考古工作者在齐文化区发现了近40处古文化遗址,证实了进入新石器时代,齐地先后出现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其中,远古时期的后李文化,距今已有8000余年,早于北辛文化近千年。这就有力地说明,齐地的史前文化是连续发展的,并且成为齐文化的直接渊源。齐地原属东夷,东夷人是这里的土著居民,由于居于海滨,浩翰无垠、诡谲多变的大海铸就了他们发达的思维、爽朗坚强的品格和奇思遐想的浪漫精神。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说:“其民阔达多匿智,其天性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 (《史记•货殖列传》)齐地土著居民的这些民风民俗特点,受到姜太公的尊重。所以,太公封齐治国伊始,就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的方针,即不强制推行繁缛的礼仪制度而尊重当地民风民俗,这种平易近民的民族、文化政策,有利于缓和统治者与东夷人的矛盾,安定社会秩序,从而发展经济、建立牢固统治秩序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齐桓公时,同样继承发展了太公所推行的民族、文化政策。齐相管仲明确提出了“与俗同好恶”的主张,强调“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记•管晏列传》),把齐文化务实开放、通权达变的精神发扬光大。对于姜太公“因民俗”的思想,管仲及其后学不仅作为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针大加发挥,并且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王德敏:《太公与齐文化》)。齐人的阔达足智、思想观念的自由开放,使他们易于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信息;而齐国统治者“因民俗”的文化政策,更加张扬了齐人的广阔胸襟和齐文化的博大宏富。《齐风》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是齐人对齐国社会生活景况的抒发和宣泄。吴公子季札观《齐风》,赞叹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师乙与子贡论乐,师乙认为:“温良而能断者,宣歌《齐》。”这里的《齐》即指《齐风》。并进一步说:“《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能保此?”(《礼记•乐记》)。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评论说:“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二、《齐风》的性质与风俗特色诗是诗人情感的抒发与宣泄,抒发与宣泄都有其客观对象,即所谓触景生情。齐国社会生活现实之景,正是《齐风》所产生的根由。《齐风》反映的“现实之景”,大致而言,主要体现于婚恋、田猎、夷俗仁、乐舞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而窥齐俗之一斑。而透过齐俗,亦可察观齐国之“现实之景”。正如宋代理学大师朱喜《诗经集传》所云:“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谓之风者,以期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是以诸侯采诗以贡于天子,天子受之而列于乐官,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此儒教诗说虽浓重,然民俗与“现实之景”的关系却有所揭示。对于《齐风》的性质及基本思想,以《诗序》作者及汉宋诸儒为代表,将《齐风》界定为刺诗,有刺淫、刺荒、刺时、刺衰、刺无节诸说,即便如清代“欲探求古人作诗本旨而原其始意”的方润玉,在其《诗经原始》中,仍然表现出一副封建卫道士的面目。他或则把一些情诗恋歌说成是“刺淫之作”;或则以“古诗人多托男女情以写君臣朋友义”为理由,把一些情恋诗说成是抒写君臣大义的作品。《齐风》作为民歌,自有美与刺之目的与功能,一概将《齐风》总括为“无刺”之诗,亦失允当。其实,《南山》、《敝笱》、《载驱》乃送女出嫁之辞,《猗嗟》乃岳家赞婿之歌,二都皆属嫁娶礼仪之诗。《卢令》、《还》乃歌颂猎人英武之诗,其余若《东方未明》、《鸡鸣》等五篇皆男女相恋之情歌。当然,《南山》确也显露了齐襄公与文姜兄妹之恋的迹象,《南山》所刺,比照于齐襄公与文姜兄妹之恋的文献记述,应该是有源有本可溯的。关于《齐风》产生的年代,可谓众说纷纭。程俊英《诗经译注》分析说:“《齐风》共十一篇,其中《南山》、《敝笱》二篇是揭露讥刺齐襄公和他的胞妹文姜私通的,《猗嗟》是写外甥鲁庄公的射艺,《载驱》写齐女归鲁的事,都是春秋时期的作品;《还》、《卢令》写田猎之事,还有一些反映恋爱婚姻、士大夫家庭生活等的诗。《齐风》产生的年代,可能在东周初年到春秋这一段时期内。”而金启华《诗经全译》则认为“《齐风》的产生时代,约为东周后七十年至九十年间作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齐风总论》说:“《齐风》十一篇皆刺诗,内刺哀公者二;刺襄公者五;其余刺时、刺衰、刺无节,盖皆哀公时作;其一刺鲁庄,仍以刺齐襄也。” 《毛诗》谓《鸡鸣》、《还》作于哀公时期,为西周周懿王之时。《毛序》说:“《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而姚氏《疑问》则言“此齐国立国之诗”。傅氏《折中》亦云:“《鸡鸣》,美贤妃也。……大约开国之初,尚父之贻谋犹在,故人君勤政于外,夫人儆戒于内,其夙夜兴寐、战战兢兢、惕厉之精神可以为后世法。”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季札评论《齐风》:“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由此观之,那种谓《齐风》皆为刺诗的观点与季札所欣赏者是不合拍的。《齐风》中有刺诗,然并不完全都是刺诗。诸如描写男女居室之乐的《东方之日》与赞美猎人的《还》、《卢令》等诗歌,若不是囿于儒教诗说的成见,是不可能挖掘出刺淫、刺荒的主旨的。汉儒言诗以刺,宋儒视情为淫,这是儒教诗说无法亦无意逾越的鸿沟,他们蛰居于自己建构的诗说围城之中而高谈阔论,阐发诗的刺世之微言大义。我们认为,《齐风》大约产生于西周太公封齐立国至春秋时期,既有刺世之诗,又有美赞之歌。社会风俗,按通常的说法,就是在社会生活中相沿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社会风俗既是一种生活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本源于社会生活,约定俗成,而又成为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汉书•地理志下》释风俗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孔颖达疏《诗•小雅•谷风》“刺幽王也”,在引述上面汉志文字后,认为此段文字“是解风俗之事也。风与俗对则小别,散则义通”。《辞海》“风俗”条孔疏之意谓“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俗’”。《新论•风俗篇》也说:“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也。”风俗是最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现象之一,故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同时,它又最能直接地折射出特定地域之内人们社会生活的风貌。因此,《礼记•曲礼上》说:“入国而问俗。”《管子•八观》云:“入州里,观习俗。”同书《正世》亦曰:“料事务,察民俗。”《齐风》所反映的齐俗,主要有齐国婚恋风俗,包括自定婚配的自愿婚与父母之命、婚妁之言的聘娶婚,母系氏族婚俗的遗风――巫儿与赘婚;田猎与尚武习俗;“夷俗仁”的仁爱传统;《齐风》是齐国的歌谣,齐国及齐地有深厚的乐舞传统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关于《齐风》所反映的齐俗,我在《〈齐风〉与齐俗》一文中作了论列,此不赘述。三、关于《齐风》的“舒缓之体”问题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依据各地不同的社会及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并形成的各不相同的社会风俗,“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并进而指出了《诗经•国风》的各自特点,对齐地齐风的特点记载说:齐地,虚、危之分野也。……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汤时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为诸侯,国此地。至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诗风》齐国是也。临甾名营丘,故《齐诗》曰:“子之营兮,遭我乎�p之间兮。”又曰:“俟我于著乎而。”此亦其舒缓之体也。吴札闻《齐》之歌,曰:“泱泱乎,大风也哉!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在这里,班固指出了《齐风》的“舒缓之体”特点。班固引用的是三家诗中《齐诗》一派的《诗经》之《齐风》,“子之营兮”的“营”,《毛诗》作“还”。他所引用的《齐风》的两首诗《还》和《著》。《还》诗全文是:子之还兮,遭我乎�p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子之茂兮,遭我乎�p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子之昌兮,遭我乎�p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著》诗全文是: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班氏所列举的《还》、《著》二诗,题材、情调各不相同,但是在语言表达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凸显了其“舒缓之体”的“齐气”:多用虚词、语气词;皆为杂言诗,突破了《诗》基本为四言句式的格式限制;不用比兴,而用直述其事的铺陈手法。《齐风》是齐地的民歌,是从齐地大量的民歌之中所采集的一部分。《齐风》“舒缓之体”的“齐气”,正是齐地民歌俗曲的历史沉淀和特色体现。左思《三都赋序》云:“风谣歌舞,各附其俗。”曹操《野地黄雀行》亦云:“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齐将杞梁之妻因夫战死而哀哭之曲,古诗十九首的《西北有高楼》一诗记载道:“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这种哀曲鲜明地体现着《齐风》“舒缓之体”的“齐气”。齐地除《齐风》之外的其他民歌亦是《齐风》“舒缓之体”的“齐气”的承载体。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发仓�锎推肚睿�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乎公乎,胡不复遗冠乎!”(《韩非子•难二》)秋,齐景公卒。冬十月,公子嘉、公子驹、公子黔奔卫,公子锄、公子阳生来奔。莱人歌之曰:“景公死乎不与埋,三军之事乎不与谋。师乎师乎,何党之乎?”(《左传•哀公五年》)晏子起舞而歌曰:“岁已暮矣,而禾不获,忽忽矣若之何!岁已寒矣,而役不罢,���芬尤缰�何!”(《晏子春秋•外篇第七》)冯�O闻孟尝君好客,蹑�F而见之。孟尝君曰:“先生远辱,何以教文也?”冯�O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孟尝君置传舍十日,孟尝君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答曰:“冯先生甚贫,犹有一剑耳,又蒯缑。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食有鱼矣。五日,又问传舍长。答曰:“客复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迁之代舍,出入乘舆车矣。五日,孟尝君复问传舍长。舍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史记•孟尝君列传》)齐地诗歌俗曲的“舒缓之体”的“齐气”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一“舒缓之体”也是齐人性格和齐地社会风俗的直接反映。正如司马迁所说:“其民阔达多匿智,其天性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史记•货殖列传》)班固《汉书•地理志》说:“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知,赏有功,故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其失夸奢朋党,言与行谬,虚诈不情,急之则离散,缓之则放纵。”齐地的这种民风民俗对《齐风》及齐地诗歌“舒缓之体”特色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关于民俗的古诗有哪些

1. 关于民俗的古诗句关于民俗的古诗句 1.中国传统习俗的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2.有关民风民俗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苏辙(踏青)春节的诗歌: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端午节: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七夕: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元宵:《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诗曰(宋)姜白石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汤元。冬至: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3.描写中国传统习俗的诗句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2、《元日》宋代: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3、《清明》唐代: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4、《青玉案・元夕》宋代: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译文:焰火像是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5、《蜀中九日 》唐代: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译文: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4.关于民俗的诗句中秋》(唐)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水调歌头》(宋)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生查子・欧阳修(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本回答由网友推荐评论(2)302 116其他回答有这些中秋》(唐)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水调歌头》(宋)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生查子・欧阳修(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5.中国传统习俗的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6.描写春节习俗的古诗句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除夜(唐)来鹄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元日(北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守岁(北宋)苏轼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7.含各种习俗的诗句清明节习俗及诗词欣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关于端午习俗的。比如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关于民间风俗的诗句

3. 有关民俗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实这方面的诗挺多的,好好看看。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全国放假三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全国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 没办法,字数太多,无法显示,只能这样了。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节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节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荡秋千等。

>> 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

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

2. 描写民俗民风的古诗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查子・欧阳修(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 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

1、《元日》【作者】王安石【朝代】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白话翻译: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2、《上元竹枝词》【作者】符曾 【朝代】清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元宵。白话翻译: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元宵。3、《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朝代】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白话翻译: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4、《寒食 / 寒食日即事》【作者】韩�� 【朝代】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白话翻译: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5、《乙卯重五诗》【作者】陆游【朝代】宋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白话翻译: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描写民族风俗的诗句

1. 关于民族风俗的诗句关于民族风俗的诗句 1. 古代民族风俗的诗句有哪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清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春节“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中秋“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苏辙(踏青)-----清明春节的诗歌: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七夕: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诗曰(宋)姜白石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汤元。冬至: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2. 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1、《元日》【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白话翻译: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2、《上元竹枝词》【作者】符曾 【朝代】清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元宵。白话翻译: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元宵。3、《生查子・元夕》【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白话翻译: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4、《寒食 / 寒食日即事》【作者】韩�� 【朝代】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白话翻译: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5、《乙卯重五诗》【作者】陆游 【朝代】宋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白话翻译: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3. 写民风民俗古诗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寒食 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4. 民风民俗的诗词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查子・欧阳修(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关于民俗民风的古诗

民俗民风 >; 七夕节的诗词正文

七夕节的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描写民风民俗的古诗词名句

描写民风民俗的古诗词名句如下:

1、《元日》

王安石(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白话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2、《上元竹枝词》

符曾(清)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元宵。

白话翻译:

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元宵。

3、《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白话翻译: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5. 关于民风民俗的古诗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话翻译: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2、《元日》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白话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3、念奴娇・中秋

【作者】苏轼 【朝代】宋

译文对照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白话翻译: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我喝醉了一边拍手打拍子一边发狂般地歌唱,邀月赏心,邻对影子,伴着明月成了知心朋友。在如此飒风微露里徘徊弄舞,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于是便想着乘着这风就能完全地离去,又何必骑着大鹏鸟的羽翼。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

4、生查子・元夕

【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

译文对照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白话翻译: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5、《上元竹枝词》

【作者】符曾 【朝代】清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元宵。

白话翻译:

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元宵。

标签:

标签: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