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法律

天天最新:回避强制性监管,无视专家们警告,“泰坦”号内爆隐情浮出

会计 来源:海外网      时间:2023-06-25 06:46:02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美国、加拿大特约记者 郑可 田生商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甄翔 宇扬】在经过18日至22日的紧张搜救后,美国海岸警卫队当地时间22日正式宣布,已在北大西洋失联超过4天的深潜器“泰坦”号在沉船地点附近发生“灾难性内爆”,舱内5名乘客全部遇难。这一消息发布后,“什么是‘内爆’?悲剧是如何发生的?私人潜水器产业是否缺乏监管规范?”等围绕“泰坦”号产生的重重问题持续引发外界关注。与此同时,“泰坦”号运营公司“海洋之门”将5名遇难者称为“真正的探险家”也遭到舆论质疑,“花25万美元什么都没得到,却失去了生命,是真正的冒险吗?”

“泰坦”号深潜器当地时间18日在加拿大纽芬兰海岸附近下潜后失联,图为此前拍摄的“泰坦”号水下照片。 (澎湃影像)


(资料图)

美海岸警卫队牵头调查

据美联社和加通社报道,当地时间23日,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和加拿大运输安全委员会分别宣布,将对“泰坦”号事故展开调查。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克努森在一份声明中称,美国海岸警卫队已宣布此次事故为“重大海上伤亡事故”,并将牵头负责美国的调查,该委员会也将加入调查行列。

加拿大运输安全委员会称,虽然“泰坦”号属于美国公司所有,但系搭乘加拿大船只从加拿大港口出发,因此该机构将依据相关法律和协议,单独展开此次调查行动。该委员会表示,加方的调查可能为时数年,目前不会划分事故责任归属,也不会判定民事或刑事责任。

据报道,内爆通常指潜水器遭强大水压急速压毁。美媒称,“泰坦尼克”号残骸处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科德角以东大约1450公里的北大西洋水域,在水下3800多米深处。路透社援引专家的话称,“泰坦”号失事看上去是因为耐压壳破裂,需要打捞残骸后做全面调查才能最终确定失事原因。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4日报道,专家认为,调查人员应该首先就“泰坦”号的外壳材料进行调查。《华尔街日报》23日援引《泰坦尼克号》电影导演卡梅隆(曾33次探访“泰坦尼克”号残骸)的话称,通常深潜器都采用钛合金或钢体,而“泰坦”号则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为主的反常结构。有专家认为,这一材料无法保证其能承受深海压力。

谁来为“泰坦”号搜救任务埋单也是很多人想知道的事。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专家预计,美国政府迄今已花费约120万美元进行搜救。由于距离事发地近,派遣船只所需时间更少,加拿大似乎付出了更多成本,而“海洋之门”公司可能无需支付搜索费用。总部位于美国的“全国搜救协会”执行董事博耶称,尽管同意“人命关天,哪怕赔钱也会救”的观点,但仍然对“某些富豪花25万美元去玩命,出了事却要无辜者花几百万美元去搜救”感到委屈,认为“应借此认真探讨人们参与商业性太空、海底旅行等极限探险时,应如何界定和分摊救援费用”。

设计隐患

“泰坦”号发生事故后,该深潜器未经第三方安全认证就多次实施载人深潜活动再次被人诟病。美联社援引专家的话称,围绕公海上进行的深海探测,目前存在许多法规模糊之处,获利的经营者和财大气粗的富翁可以轻易规避,此次“泰坦”号就是如此,它并未作为美国船只注册,也未在监管安全的国际机构注册,更没有被制定船体建造等标准的海事工业组织分类,因此事实上回避了强制性的监管和标准检测。许多专家希望相关调查能堵塞这些漏洞。

媒体报道显示,“海洋之门”公司于2009年由此次事故遇难者之一拉什创建,于2021年推出“泰坦尼克”号残骸游览考察服务。2021年至2022年,“泰坦”号曾有过几次成功的深潜观光活动。6月18日的这次深潜是“泰坦”号今年首次下水。

据路透社报道,“海洋之门”公司深潜器的安全性曾多次遭到质疑。2018年,“海洋之门”公司海事运营总监洛奇里奇向拉什提交了一份报告,指出构成“泰坦”号艇体的碳纤维“正常情况下比金属材料坚固,但在高压下较金属材料更易撕裂,甚至突然失效”,而4000米深海恰是典型的高压条件,但他却因此被解雇。同一年,30多名专家以海洋技术协会名义致信拉什,认为“海洋之门”对其潜艇设计超出既定行业安全标准的说法“具有误导性”,并警告“这些设计可能存在隐患”,但拉什坚持维护“泰坦”号的安全性。

“冒险精神”遭质疑

“泰坦”号内爆后,“海洋之门”公司发表声明称,这些遇难者是真正的探险家,拥有独特的冒险精神,以及对探索和保护世界海洋的强烈热情。不过,有外国网民在相关新闻下尖锐地评论道,“这次深潜既不是人道主义行动,也不是科学探索,就是一帮大富豪为满足好奇心而进行的自私自利‘冒险’!整件事就是浪费公共资源,什么积极成果都没有!”

美国CBS新闻网23日称,“泰坦”号是“极限旅游”繁荣发展的产物,但内爆事件凸显相关风险。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后探险旅游需求蹿升,全球探险旅游业10年内可能达到上万亿美元规模。业内人士称,参与探险旅游的客户群体大多三四十岁,希望花钱获得“史诗般体验”。然而,商家可能只顾着吸引顾客参与高风险活动,却在安全标准上大打折扣。在相关活动的营销词中,想要参与的顾客会被冠上“爱冒险、大胆、好奇”等形容词,这种诱惑性说辞或许对社会整体具有激励作用,但如果做得太过分,就会失去生命。

在反思“探险活动”的同时,《纽约时报》等媒体还质疑,“泰坦”号连日来霸占媒体头条,但一艘满载移民的渔船近日在希腊南部附近倾覆造成多人丧生的沉船悲剧却没什么人关心,从中折射出现实的阶层问题。一名人权组织官员称:“我们看到有些生命得到重视,而有些没有。”

标签: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